滕州投稿邮箱,滕州日报投稿方式

hacker|
91

如何向滕州日报投稿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更好投当地的报刊、 *** 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 *** 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之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你好,我想在滕州日报里投稿,发表文章,请问有什么途径?详细一点。

2个途径,一个是邮寄作品到报社相关部门,比如民生、社会,二个是发送电子邮件。

乡情散文: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卖烧饼

文:张宗龙

“死妮子,死哪去了,家来换烧饼去,恁大舅来了”。

正在疯玩的小闺女听见娘这样喊,准高兴的撂下正踢的毽子或正扔的沙包,一溜烟跑回家去,接过娘给的小狗头箢,里边装着七八斤麦子,蹦蹦跳跳到烧饼店换大烧饼去了。剩下一块玩的小伙伴馋的光咂吧嘴,只怪自己的舅舅不来走亲戚,也好趁机吃块烧饼压压口里的馋虫。

其实这样的场景早已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了。再往前几年,我们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来了客人连烧饼都没得换。那时不年不节的,要是谁家里突然来客,往往让家庭妇女手忙脚乱。那时家家生活贫寒,平时都吃的是煎饼,也很少熬菜,但来客了怎么也得热情接待,打肿脸还得充胖子呢,不然让亲戚笑话。小时候待客的标准餐是四样子菜擀单饼,低了让人家觉得寒酸,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

四样子菜倒好兑乎。炒个花生米算一样,煮个花生米也算一样,拍个黄瓜也算一样,大蒜末拌个熟鸡蛋还算一样。再讲究一点的就是一锅出四个菜,白菜粉条垫底,上边放几片肉片盛一盘,放几个丸子再盛一盘,再放几个山药的过油菜还盛一盘,实在不行放几块豆腐又盛一盘。相当于现在的大烩菜盛了四盘,但在那时可就是好招待了。只是那单饼不好弄,要现擀现烙,熰烟搒火的,关键那饼还不压饿。烙擀面饼是用小鏊子,用的是白面,不用发,死面饼,摊的象煎饼一样薄,但比煎饼小的多,吃起来柔韧筋道,卷菜更好吃。人们平时都是吃棒子芋头面的煎饼吃惯了的,猛然吃白面的烙饼,一个壮劳力一顿吃十几二十张给玩一样。只有那会当客的才能“吃饱”,要是碰到不作假的实诚客,主家都烙不赢客人吃的。

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农民的日子慢慢好过起来,村里有了打面房,有了烧饼店,再来客就轻省多了,挖几斤麦就能换两斤烧饼。我们老家的烧饼被称为滕县大烧饼,属于当地特产,那大烧饼不是烙出来的,也不是烤出来的,而是熥出来的。外脆里软,焦黄酥香,热的时候溜软好咬,凉了以后焦脆喷香,很好吃。后来我走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发现老家那样的大烧饼,我们那儿的大烧饼既不像山东周村的烧饼薄脆娇小,又不象安徽河南一带的小火烧圆润饱满,有点象新疆的大馕,但又比大馕软和,直径大小40公分左右,周边柔软,中间脆薄,沾上些糖水,撒上些芝麻,烤出来面香扑鼻,吃起来筋柔带劲。

村里的打烧饼店刚开始开的时候生意并不好,那时谁家不来客不办场的还是舍不得天天吃。好在那时买烧饼不用现钱,用麦就可以换,来客了或者干活累了,到了割麦炸豆的时候来不及做饭了,不少人家就用麦子换烧饼吃,比烙单饼方便多了。印象中村里的烧饼店开在村子中间的一间破房子里,一座泥巴砌起来的烤炉足有一人多高,顶上全封闭,呈不规则的空心圆柱形。底下两条腿,中间是空的,下边是掉炉渣的地方;上边离地一米多高的地方并排横着几个粗壮的铁篦子,炭就在那篦子上熊熊燃烧;篦子上方有一个鏊子,稀奇的是烧饼却不在这个鏊子上烙,那样很容易烙糊;在这个鏊子上方几十公分高的地方,又有一个反放的鏊子,烧饼就贴这个鏊子上,靠下边那个被烤的通红的鏊子发出来的热量把烧饼熥熟。

大烧饼比煎饼和烙饼好吃,主要是因为大烧饼是发面的,吃起来暄软,不皮根。打烧饼也是一门技术活,没有三两年的功夫不行。面要发得适中,发不好不暄糊,发过了就变酸了,还不能多放碱,要不然就发黄了。面要揉得到位,“打倒的老婆揉到的面”,面越揉越筋道,越揉越好吃。一个剂子二两,一斤烧饼五个,不用上称称,全靠剂子揪得一般大小。然后把那醒好的面剂子沾子糖水,在一个专用的圆木墩上一圈圈揉大揉薄,提起来放到一把刷帚上,撒些黑芝麻或白芝麻,在那上层的鏊子上用油乎乎的油布抹光,呼一下把面剂贴上去,这动作要连贯协调,才能确保面剂子不沾不连,打出来的烧饼不破不鼓,均匀圆溜。等烧饼被烤的四边翘起,打烧饼师傅用铁铲子一铲,一个香味十足的烧饼就出炉了。

老家那时打的大烧饼是纯手工的,从和面、发面、揉面,到揉成剂子、摊成饼子、贴到鏊子上,都是人工完成;甚至掌握烧饼熟的程度,都要靠大师傅的眼力。铲得早了熟不透,铲得晚了发糊发硬。烧饼打起来麻烦,吃起来却过瘾,又薄溜又筋道,不添加任何防腐剂,看着养眼、吃着合口、还能养胃,颇受欢迎。

那时候我们最盼家里来客,一来客妈妈就让小孩提着一箢子麦去换烧饼。看着大师傅熟练地打烧饼就是一种享受,那喷香的烧饼味勾得我们直流口水。打烧饼的大师傅其实就是我们村的,有时在我们等烧饼的工夫,他会把那打得糊了或有了缺陷的烧饼送给我们吃,别说,那烧饼的糊味也让人回味,或者说我们那时压根吃不出来糊味,只吃出来香味。

但这样好吃的烧饼我小时候却没吃过几次,我在外上学的七年都吃的是煎饼。等我高中毕业我弟弟在外住校了,就天天吃这种烧饼。刚打出来的烧饼好吃,可要是放上几天,就容易长一层黄黄的毛。那时有会做生意的能人便在学校门口支起了烧饼炉,周日回家背上十几斤小麦放在烧饼店,一个星期都能吃上新鲜的烧饼,随取随吃,比我上学时幸福多了。

小时候村里的烧饼店是村人们爱去的地方,但很多人倒不是去换烧饼,而是去凑热闹。特别是冬天,很多人家里生不起炉子,天寒地冻的没地方去,那烧饼店里的熊熊炉火常常引得老人们一呆就是半天。他们能通过观察谁家经常换烧饼吃,就能知道这家的生活越过越旺,就会赞叹这家上辈子积了德,这辈子日子强,然后感叹一阵还是积德行善能落好。有的懒汉二痞子要是也常去换烧饼吃,老人们就会嗤之以鼻,死懒不想动还怪馋来,被当作教育自己孩子的反面教材。纯朴的农村老人虽然文化不高、识字不多,但他们却知晓家风好家运旺的道理,看不惯那些不务正业的人。

村里的烧饼店见证了我们村家家户户的生活变化,从有的家庭偶尔吃一顿,到多数家庭时不时换烧饼吃,再到所有家庭顿顿都能吃上烧饼,也不过短短三十年的功夫。现在,村里的烧饼店早已关停了,村人们的主食也变得多种多样,馒头、包子、卷子、糖角子,界河镇上的主食店里每天都应有尽有,每天还有开着三轮车到村里卖的,烧饼变成了人们主食的选项之一,也早已不是待客的稀罕物了。

现在我们老家的大烧饼成了一种和羊肉汤搭配的绝好小吃。在我老家滕州,谁要是请客吃饭,一般不直接说请客,只说喝羊肉汤去,带着一种豪气,藏着一种低调。但不管是去大饭店吃大餐,还是到小饭馆小酌,一盆鲜香味美的羊肉汤配以几个柔软爽脆的大烧饼是少不了的,烧饼羊汤是绝配,也是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味。

但现在很少有传统的老式的烧饼炉了,现在的烧饼多数是自动电烤箱烤出来的,没了村里那种烧饼的乡土味,没了儿时的那种麦香味,吃起来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也许就是少了些儿时的回忆和远去的乡愁吧。

本文图片来源于 *** ,若侵权联系删除。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更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公众号已开通,欢迎您搜索微信公众号: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向滕州日报投稿,有稿费吗?

有稿费的,发表了好像一个字5角还是6角还是8角我忘了 ,十个字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09 下午 02:00:48

    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

  • avatar
    访客 2022-10-09 下午 12:36:54

    都是吃棒子芋头面的煎饼吃惯了的,猛然吃白面的烙饼,一个壮劳力一顿吃十几二十张给玩一样。只有那会当客的才能“吃饱”,要是碰到不作假的实诚客,主家都烙不赢客人吃的。 家庭联产承包以后,农民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