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的人脸照片是什么,黑客的样子的照片

hacker|
123

人脸识别技术有哪些潜在的隐私安全风险?

对于人脸识别,多数人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它的方便快捷,恨的就是安全风险。嫌疑人“AI 换脸”骗过人脸识别实施犯罪在警方今年破获的两起盗用公民个人信息案中,值得注意的是,犯罪嫌疑人都是利用“AI 换脸技术”非法获取公民照片进行一定预处理,而后再通过“照片活化”软件生成动态视频,骗过了人脸核验机制,得以实施犯罪的。

专家表示,目前最简单的人脸识别,只需要采集、提取人脸上的 6 个或 8 个特征点就能实现。而复杂的人脸识别,则需要采集、提取人脸上的数十个乃至上百个特征点才能实现。相比于解锁手机,“刷脸”支付、“刷脸”进小区等应用,采集的人脸特征点更多,安全性自然也更高。

此外,目前已经研发出了专门针对生物特征的活体检测技术,可有效识别扫描对象的生命体征,大大降低了识别系统把照片或面具当人脸的风险。

经调查发现,在某些 *** 交易平台上,只要花 2 元钱就能买到上千张人脸照片,而 5000 多张人脸照片标价还不到 10 元。

这些包含个人信息的人脸照片如果落入不法分子手中,照片主人除了有可能遭遇精准诈骗,蒙受财产损失之外,甚至还有可能因自己的人脸信息被用于洗钱、涉黑等违法犯罪活动,而卷入刑事诉讼。在专家看来,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环节。由于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大量的人脸数据都被存储在各应用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

数据是否脱敏、安全是否到位、哪些用于算法训练、哪些会被合作方分享,外界一概不知。而且,一旦服务器被入侵,高度敏感的人脸数据就会面临泄露风险。

人脸识别又爆漏洞,只需要一副眼镜即可攻破,人脸识别不再安全了吗?

一副眼镜攻破了19款手机的人脸识别,相信这个新闻一曝出大家肯东很担心自己的信息安全,这究竟是怎么实现的呢?人脸识别是不是还有安全隐患呢?

人脸识别技术在智能手机上已经是标配,今天的我们刷脸解锁、刷脸支付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以至于疫情期间戴口罩无法解锁手机时,我们会感到很不习惯。在享受便利的同时,却鲜有用户去关心安全问题。虽然手机厂商往往会在发布手机的时候宣称「破解人脸识别的几率低至百万分之一」,但双胞胎解锁对方手机的事情仍然偶尔会上新闻。

最近一段时间,来自清华的 RealAI(瑞莱智慧)向我们展示了一项更为简单的攻击技术…… 在一副眼镜的攻击下,19 款国产安卓手机无一幸免,全部被快速破解。从视频透露出的信息来看,应该是这19款安卓手机所采用的人脸识别与活体检测模型是相近或类似的,所以才一破就全破了。

其实现在大部分手机厂商的人脸识别技术方案都是过关的,但这次实验中为什么没防住?可能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是,这次攻击的人脸样本,除了眼睛和鼻子是贴纸外,其余所露出来的都是真实的人脸部位。活体检测模型包括了3D结构光,但视频演示的这种,因为除了眼睛和鼻子外都是真实人脸部位,导致3D结构光无法防了。

二是,贴纸上的眼睛和鼻子这一小块,是攻击者提前拿到被攻击者的真实人脸照片后,经过了反复对抗训练的,从而加强了照片本人的特征信息,骗过了人脸比对算法。这个步骤也是这次清华人脸识别对抗研究的核心环节和必要条件。不过,这里面有个细节没表达出来,就是这个提前获取的人脸照片,必须是被攻击者的高清大照,这样在算法训练过程中,才能准确捕捉被攻击者的3D人脸特征。这里也告诫大家,没事不要随便去晒自己的高清人脸照片,避免让攻击者轻易获取。

三是,清华研究团队所使用的这副“特殊”的眼镜,本身是一种专门用于模拟的眼镜,导致让防守者更难防。

总的来讲,清华大学的这次实验,更多还是居于研究层面,现实生活中实操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家没必要因噎废食。

人脸识别目前在各个行业都有着广泛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真的安全吗?

人脸识别技术在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的隐忧。

之一,威胁个人隐私。人脸识别技术采取的人脸信息是具备唯一性的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在 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威胁公民个人的隐私。例如,2019 年 2 月,深圳“AI+安防”公司因人 脸识别数据库缺乏保护导致数据泄露,致使超过 250 万人的人脸信息能被不受限制地访问。同年 9 月,“ZAO”换脸 App 要求用户同意授予“ZAO”及其关联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完全免费、不可 撤销使用人脸照片的权利,明显涉嫌侵犯用户个人隐私,最终被工信部约谈并要求整改。根据 IHS 的研究报告,到 2021 年,全球将有超过 10 亿个监控摄像头安装运行,而超过 50%的摄像头将位 于中国。相关数据库的疏于保护、各类 App 的过度收集以及几乎无所不在的人脸识别设备导致人 脸识别技术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紧张关系。 

第二,泄露个人信息。根据《民法典》第四编“人格权”、《 *** 安全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 规定,我国坚持“隐私和个人信息”双重保护的立法理念。人脸识别信息既关乎隐私,也是能单 独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其活动情况的公民个人信息。海量的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因人 脸的难以更换而导致终身泄露,信息主体即使法律 *** 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因此,无论是政 府部门还是商业机构,若在收集、存储、运用人脸信息过程中没有遵守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合法、 正当、必要”和“告知—同意”原则,都可能因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而引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例如, 2020 年 5 月,江苏省宿迁市一家健身中心因违法收 *** 员人脸信息,被宿迁市公安局宿豫分局责 令限期整改并处警告。近年来,更有不少行为人因非法获取或向他人出售、提供人脸信息而被以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人脸识别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安全(罪犯识别、边防管理)、 场所进出(机构门禁、物业服务)、信息处理(账户认证、文件解密)等领域,但人脸识别技术 的应用并非无懈可击。例如,2017 年“3·15”晚会上,主持人在技术人员支持下,仅凭观众自 拍照就现场“换脸”破解了“刷脸登录”认证系统。2018 年 8 月,被告人唐某通过 *** 3D 人脸 动态图的方式突破了人脸识别认证系统,导致被害人账户财产被转移。人脸识别技术运用主体的 技术条件和管理水平良莠不齐,而一些不法分子甚至会开发黑客工具来绕过、干扰或攻击人脸识 别技术背后的系统和算法,进而引发盗窃、诈骗、侵入住宅等下游犯罪,危及被害人的数据安全、 财产安全乃至人身安全。 

人脸识别安全吗?

相机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简单拍照和录像功能。现在,生物识别技术已经与相机技术密不可分,大多数人都在口袋里放置了一个能够识别人类的相机,以便执行诸如解锁智能手机或付款等活动。简而言之,面部识别是一种安全系统,通常用于从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字图像或一组面部特征中识别或验证人。该技术也越来越受零售商的欢迎,零售商将面部识别作为一种付款方式进行部署。

以 iPhone X 为例,它具有广为人知的 Face ID 功能。此功能使用户只需将用户的面部识别为生物认证的一种形式即可解锁设备。与之前 Apple 设备中的基于指纹的 Touch ID 类似,Face ID 的使用还允许用户访问 Apple Pay,App Store,iTunes 和一些第三方应用程序。在推出 iPhone X 的时候,苹果声称有人有 1 万分之一的机会可以使用面部识别码打开你的手机(相比之下,拥有相同指纹的机率为 1 万分之一),但它有多安全?

安全问题

黑客已经开始寻找复制人脸以欺骗面部识别系统,但事实证明,该技术比指纹或语音识别技术更难破解。

*** 安全专家公司 interchase 的首席执行官理查德•帕里斯(Richard Parris)向科技世界(Techworld)表示:“生物识别技术,面部识别就是一个例子,正迅速成为广泛商业和消费者应用程序事实上的安全措施。”但很多人的问题是,“真的那么安全吗?”

就在今年,德 国黑客还利用三星 Galaxy S8 虹膜扫描器上的用户眼睛和隐形眼镜的照片进行了诈骗。就在同一个月,汇丰银行的语音识别安全系统被一名记者骗了。

简而言之,帕里斯建议将生物识别技术与另一种形式的安全技术结合起来。他说:“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认证的危险在于,它不能完全免疫潜在的攻击,因此不应将其作为验证用户身份的唯一手段。”

这表明,尽管身份验证技术提供了独特的好处,但人们的担忧也很重要,包括企业自身持有的敏感生物识别数据的安全性。

例如,看看数据隐私问题,如果使用的设备或系统被黑客攻击,存储在你脸上的数据可能会被第三方访问。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共享。

Parris 说:“最近遭受攻击的大多数公司的垮台都是由于用户身份验证的漏洞。”“黑客可以很容易地通过不安全的密码和信息,如出生日期或全名,进入系统和 *** 。”

“生物识别的前提也是一样的——你的个人基因数据可能会被‘窃取’。”他说:“企业需要的不是孤立地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而是强大的知识(你知道的东西,比如密码)和内在(你是什么,比如虹膜扫描)。”

上述两方面的安全性将使企业能够安全地验证系统或技术是否被正确的人访问,从而将可能受到攻击的风险降至更低。

最后,必须从开发阶段就嵌入有效的安全性,以避免使用面部识别带来的任何潜在风险。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09-24 上午 05:17:24

    当下人脸识别技术的风险点,更多集中在存储环节。由于人脸识别应用五花八门,也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大量的人脸数据都被存储在各应用运营方,或是技术提供方的中心化数据库中。数据是否脱敏、安全是否到位、哪些用于算法训练、哪些会被合作方分享,外界一概不知。而且,一旦服务器

  • avatar
    访客 2022-09-24 上午 11:29:06

    活动情况的公民个人信息。海量的人脸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因人 脸的难以更换而导致终身泄露,信息主体即使法律维权成功,也难以恢复原状。因此,无论是政 府部门还是商业机构,若在收集、存储、运用人脸信息过程中没有遵守法律法规所确定的“合法、 正当、必要”和“告知—同意”原则,都可能因侵犯公民个人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