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攻关破解难题报告,集中攻关破解难题报告范文

hacker|
135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管理办法

之一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以 *** 投资为主导的指令性计划,其宗旨是通过攻关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中长期重大的科学技术问题,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支持发展高技术并使其产业化;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第二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的主体之一,并与其他科技计划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第三条 为保证《“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制定及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特制定管理办法。第四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的编制,在国务院统一部署下,由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组织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地区共同完成。第五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的编制,主要根据 *** 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的要求,以及《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的选择》(计科[1988]570号)和科学技术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提出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综合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和地区的建议,统筹考虑,提出“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的总体方向和设想。第六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选择的范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的科技问题;重大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科学技术问题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攻关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与技术改造、基本建设、技术引进等的衔接。第七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立项程序:

1.由各部门、各地区按照项目选择原则,根据国务院有关规定,分别向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提出项目建议(以下条款中,须报送的有关文件均按此处理);

2.国家计委会同国家科委提出“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草案,并请有关专家组、学部委员会对计划项目提出评议、咨询意见;

3.国家计委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交计划草案,待批准后,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根据“八五”计划,分别编制年度计划,由国家计委统一下达后,组织有关部门实施。第八条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按规定负责项目、课题可行性报告的批复、专题经费的审核、下达及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及验收。第九条 年度计划采取滚动方式实施,根据年度财政拨款情况,项目论证及前期工作准备的程度,逐项开题。第十条 项目执行两年后,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课题的执行及完成情况、经费预决算及使用情况,外部配合条件等进行评估,提出书面评估报告,由项目组织部门审定后,按规定,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备案。第十一条 年度计划项目、课题、专题遇有下列情况之一,则须撤销:

1.经实践证明所选技术路线不合理或无实用价值的;

2.国内已有相同或更高水平同类科技成果并实用化的;

3.攻关内容和其他科技计划重复的;

4.与攻关项目相匹配的贷款、自筹资金、外汇和原材料、燃料动力等条件长期不落实的;

5.攻关依托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和国外合作发生变化而不落实的;

6.攻关的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化,使研究无法进行的。

调整撤销的项目、课题,由组织部门提出意见,按规定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准后执行。调整撤销的专题,经组织部门批准,并按规定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备案执行。第十二条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撤销的项目、课题、专题,须由项目承担单位、课题组、专题组负责人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做出书面报告。项目组织部门指定专门小组进行清理,并按规定将处理意见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财政部备案。撤销的项目、课题、专题如国家拨款有结余时,需上交到承担单位的主管部门或主持部门,由主管部门或主持部门集中后全额上交中央财政。第十三条 承担单位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须对合同书中所列的攻关目标、内容、进度、经费等进行调整时,应提出申请,经专家评议后,由组织部门批准。项目、课题的调整,由组织部门提出意见,按规定分别报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审批,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变更。

论我国国防建设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不断地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军事强国都争先恐后地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军队建设,不断地更新军队的武器装备,提高后勤的保障能力等等,使军队的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力求保持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军事优势。到20世纪中叶,军事发展进入到了导弹、核武器时代、热核时代,军队的摧毁破坏能力达到了极点,以致到了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限制这种能力的地步。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一场新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威胁,而这场战争将是钢铁和技术的较量。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而此时新中国百废待举,刚开启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如何进一步保卫我们的革命成果是我军面临的艰巨课题。

与此同时,在建国初期我军战斗力总体构成中,却存在着若干薄弱的环节,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科技能力的薄弱。抗美援朝战争中,技术装备的落后,使我军遇到的困难与付出的代价前所未有。聂荣臻对此教训感触尤其深刻:“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经常引起我们不安的是,在军事技术方面远远落后于我们当时的敌人,如何逐步改变这种新状况,这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随着现代技术的迅速发展,这个问题也越来越显得突出了。”[1]聂荣臻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号召人们都应具有时代紧迫感:“各个工业部门都要有个国防观念,都要为国家为人民的安危负责。”[2]我们只有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积极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用尖端的武器装备我军,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是真正的硬道理。因此,聂荣臻发出了“发展尖端武器迫在眉睫”的呐喊,“我们必须高速地发展科学技术事业,而不是中速度,更不是低速度。”[3]

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不仅对我国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而且对我们进行核讹诈,严重地威胁着新中国的安全。我们面临着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的威胁。“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落后。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我们就得尽快前进,这就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4]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 *** 中央、中央军委的 *** 、周恩来等领导人,以非凡的气魄和远见卓识,作出了要在我国研制 *** 和导弹的重大决策。聂荣臻对国际形势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认识透彻, 1956年5月,他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陆、海、空军都已经逐步采用各种导弹作为制式装备,并且还在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英、法等也在大力进行各种导弹的研制工作。由于喷气技术、流体力学、电子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导弹作为军队武器装备有很广阔的前景。为适应我国国军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立即开始导弹的研制与干部培养的工作。要以更大的速度在几年内解决一种或一种以上导弹的研制问题。中国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尤其是要掌握尖端技术的思想,“科学技术非常落后的中国,要想不受外国列强的欺凌,也必须拥有导弹,核武器”。平衡来源于力量,和平依赖于威慑,所谓道德与正义,只有实力相等才能提出来讨论。聂荣臻提出,“打破核垄断是防止核战争,保卫国家安全的最有效办法。”自从美国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爆炸之一颗 *** 以后,核武器就成了一种外交语言。聂荣臻说;“刚刚站立起来的新中国,要想不再重复被屈辱的痛苦,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掌握更先进的武器,以便在我国遭受帝国主义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手段。”[5]中国不但要发展科学技术,而且要掌握尖端的科学技术,要在高科技的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发展尖端国防科技既是军事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尖端国防科技水平是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和战争潜力的重要标志,是保卫国家安全的支撑力量。历史证明,谁能占领军事科技的制高点,谁就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更多的主动权。对这个问题,聂荣臻自然有着独到的战略目光。他明确地指出:“尖端什么时候过关,这不但是个军事问题,而且也是政治问题,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天天在猜我们‘两弹’什么时候出来。他们最害怕中国人民拥有核武器、火箭武器,中国人民有了这些武器,他们向世界人民的讹诈就彻底地全部破产了。”“他们最害怕中国拥有 *** ……他们每隔几个月就猜测一次。认为中国有原子武器,对他们的实力政策、威慑力量是一个更大的挑战。”[6]五十年代中期,针对经常受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的局面,聂荣臻高瞻远瞩,力主坚持搞“两弹”,他认为,我们应积极发展以导弹、 *** 为标志的尖端武器,以便在遭受帝国主义核武器袭击时,有起码的还击能力。而且,“两弹”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结晶,坚持搞下去,还可以带动我国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他召集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得出了“只要坚持攻关,加上政策和措施得当,争取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得到突破是完全有可能的”结论。这一思想得到 *** 、陈毅元帅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大力支持,陈毅元帅表示:一定要把我国的尖端武器搞上去。我这个外交部长的腰杆现在还不太硬,你们把导弹、 *** 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就硬了。[7]我国国防科学技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了我军的战斗力和威慑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遏制世界大战和核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着极大的作用。 *** 同志在八十年代对此中肯地评价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 *** 、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8]

二、确定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国防科技发展目标

国防科技现代化建设需要确定明确的目标。发展科学技术,就如同指挥战争,必须有战略规划。聂荣臻认为,有了战略规划,就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攻关的目标。“在我们这样一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国家中,要向科学进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绝不是一声号召就能解决问题的。它涉及到许许多多复杂的组织领导工作,而重要的是首先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科学研究规划。”[9]只有确定奋斗目标,我们才能把有限的物力、财力和人力集中到科学技术发展的主攻方向,尽早地实现突。 *** 、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多次强调,要把世界科学的更先进技术引进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最紧缺而急需的门类补起来,努力提升我国科技水平。聂荣臻遵照这一指示精神,积极参与领导制定国防科技发展规划,1956年4月12日,聂荣臻签发了《对十二年科学规划中国防研究项目的意见》,从发展方向提出有关国防工业今后12年的规划要求,提出发展“原子能技术、喷气与火箭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五项尖端技术。这五项尖端技术当时被誉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五朵金花”。在正确发展战略指导下,聂荣臻领导培育的这“五朵金花”结出了导弹、 *** 、氢弹、人造卫星等丰硕成果,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也促进了国家科技进步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防科技现代化发展规划,要立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立点要高。据聂荣臻回忆说,对这个规划的总的方针和要求,周恩来做过明确指示:“这个远景规划的出发点,是要按照需要和可能,把世界科学的更先进成就尽可能迅速地介绍到我国来,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根据世界科学已有的成就来安排和规划我们科学研究工作,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期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0]但解放初期我国科学研究事业的家底非常薄弱,科学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很少,学科和门类空白和缺陷很多;设备、仪器和资金非常缺乏;国民经济和国防需要的重要学科和现代化的一些科学研究工作完全是空白。这就是新中国发展科学事业的起点。在制订十二年科学规划时,聂荣臻根据中国的实际,提出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建立世界上已有的,又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所必需的尖端学科,如喷气技术、计算技术、原子能和无线电电子技术等。” [11]

国防科技现代化发展既要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未来。聂荣臻在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着眼未来,更加注重着眼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前景。聂荣臻在立足现实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着眼未来,注重着眼于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前景。他强调:“制定科学规划或计划,既要有迎头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想得远些,不怕失败,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重视客观规律,千万不要规定那些力所不及的项目”。[12]他根据科研的特点,总结出了符合科研工作规律的“科研三步棋”的思想。在1962年2月给周恩来的报告提出:科研“就是在一定的计划时期内,研制工作要同时安排三个层次的型号:正在试验、试制(生产的型号);正在设计的新型号;需要探索研究的更新的型号。这样安排,可以加强研制工作的计划和预见性,并使不同层次的型号互相衔接,交替进行;预研工作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落实。对同一型号而言,‘三步棋’是预研、研制、小批生产三个阶段。”[13]“科研三步棋”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预先研究与型号研制的关系,其核心是要有必要的技术储备。

从“三步棋”的战略指导思想出发,聂荣臻对国防科技的一系列发展项目都提出十分富有见地的意见,有利地推动了“两弹”攻关乃至整个国防科技事业的进程。

在发展导弹问题上,聂荣臻指出;“搞导弹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做这一步一定要想到下一步。五院有这样的设想是很重要的,有些就可定下来,有些还要继续收集资料。地地系统就先这样定下来,要搞三班,从三班倒去考虑安排力量:一班搞中近程战略导弹,一班搞近程战略导弹,另一班搞更远的型号。由近程到洲际,中间可再搞个几千公里的,有一个阶梯可能更容易些,更稳妥些。”[14]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导弹的研究工作阶梯前进,有条不紊的发展,至今它已成为国防战略武器中的一把重要的“杀手钢”。

在军队舰船研究工作问题上,聂荣臻也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由初级到高级,现实与长远相结合的要求。并且他还特别阐述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遵照聂荣臻的指示,有关部门调整了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关系,确定了由“两艇一雷”(鱼雷快艇、潜艇和鱼雷)到“两艇一弹”(快艇、潜艇和导弹)的发展方针。这样一来,先通过仿制,消化吸收他人的科研成果,锻炼提高自己的队伍,进而及时转入自行设计,使我军的舰船研制工作少走弯路。

三、走独立自主为主,力争外援为辅的国防科技发展道路

1956年,聂荣臻坚持马克思主义重点论和两点论,结合我国实际,在《加强我国研制导弹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们对导弹的研究制造应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为辅的方针。”[15] 1958年8月,在签发《关于12年科学规划执行情况给中央的报告》中,把“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苏联的援助,并注意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作为5条基本经验中的之一条经验。

聂荣臻坚决反对科学技术上的盲目自大、闭关自守。他认为在强调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要努力争取外国援助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以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学习和利用别国已有和先进科技成果,为我所用。1963年5月,他在工业交通企业技术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为了更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条很重要的办法是引进国外技术和我们自己的研究、中间试验、设计工作相结合。这两方面都要搞,要结合。光是自己从头摸起,那就会慢得多;光靠买国外技术,自己没有一个班子来消化掌握并进一步发展,那就摆脱不了依赖局面。所以两方面要结合,要抓两手。要根据需要和可能,好好议论一下,做周密的调查研究(国内、国外情况),看看要搞哪些基本技术、新工业,每项不要多,搞一两个‘样板’,向国外引进,自己来消化、运用,并且进一步发展它。”[16] 同时,他又强调了重点论,指出引进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自力更生,这一点认识必须非常明确。他认为:中国这么大,人口这么多,办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力更生为主,尤其是在尖端科学技术和军队的先进武器装备方面,更应该强调自力更生。我们不能自甘落后,也不能迷信外国、依赖外国、“以洋为贵”,应该自力更生,勇于探索。因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把更先进的技术交给中国。“武器装备依靠进口技术搞现代化是妄想,我们不能靠进口买个现代化,还是要立足自己动手,以自力更生为主,当然不排除引进个别关键技术。至于整套引进,那是作梦。”[17] 有的问题由于我们的自然资源、技术、经济条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国内外没有现成的成果可供参考利用,更需要靠我们自己加紧研究、试验。

要处理好自力更生与技术、设备引进的关系。“科学技术后进的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重要经验是迅速掌握世界科学技术的现有成就,避免不必要地从头研究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但是,“不去安排与之相配合的研究试验,不认真花功夫去消化它,也是片面的。”[18]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目的在增强自己的自力更生能力,应该注意和我国自己的研究、中间试验、设计工作相结合,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我们学习引进国外技术成果的工作做得好,就能迅速地加强科学技术上的自力更生的力量。光靠买国外的先进设备或技术,自己没有一个班子来消化、掌握并进一步提高,那就会摆脱不了依赖局面。如果自己不搞研究、试验、设计,就消化不了,就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引进技术,一定要和自己的研究、试验、设计工作结合,要依靠自己的队伍,而且这些工作量,对此决不能低估。1979年,他在与刘华清谈武器装备发展问题时再次强调:“我们不要只要武器,一定要注意买专利。引进的目的主要还是通过仿制研究,从而为今后自力更生地设计制造我们自己的东西创造条件。同时,我们的外汇有限,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能什么都想买……要看到我们自己的技术力量和技术人员的积极热忱。”[19]

四、系统安排,大力协同,重点突破,推进国防科技现代化的发展

面对当时落后的国民经济基础和相当严峻的国防科技状况,聂荣臻认为:“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力量应该贯彻全面安排、重点突出的原则,分工协作,形成全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体系。”[20]“科学技术工作必须有全面观点,各门学科、各门技术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哪一种科学技术是不需要的。”同时,“在全面安排的时候,必须抓住重点,而且重点还应该突出。为了组织必需的人力、物力攻克国家目前所急需的或薄弱的环节,必须有所侧重。”[21]以点带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在全面安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指导下,聂荣臻对国防科技现代化发展做出了妥善的安排。一是从全局上确定重点发展尖端武器的原则,在尖端武器发展方面又进一步明确了“两弹为主,导弹之一”的方针,带动了高温材料、化工材料、高能燃料、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技术、遥测遥控技术等学科的发展;二是常规武器领域也分别明确了各自的发展重点,如陆军武器以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为主,军用飞机以歼击机为主,海军武器以“两艇一雷”为主,等等。在处理国防科技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时,他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在科研与生产的安排上,以科研为主。在尖端与常规的安排上,以尖端为主。在尖端方面,先抓导弹,再抓 *** ,没有导弹, *** 难起作用。在导弹方面,以自行设计的中远程地对地导弹为主。由于各种导弹的技术原理差不多,地对地导弹突破了,就容易带动其它类型导弹的突破。在确保“两弹”(导弹、 *** )及其配套设备的前提下,再按空军、海军和陆军大型设备的顺序安排科研任务。他还生动地把这比喻为“这好比过河,大家都想过,但桥就那么宽,谁先谁后,得排队,否则一拥而上,就谁也过不去。”[22]

确立国防科技发展的重点后,关键在于选准突破口。为了选准突破口,聂荣臻一直在思考:在武器装备科学研究方面,薄弱环节究竟在哪里?经过认真考察、再三斟酌发现: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和大型设备这几个方面当时都过不了关,是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障碍。因为现代化高性能的武器装备,尤其是导弹、 *** 、高性能飞机,对新型原材料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各种耐高温材料,高能燃料,许多性能不同的特种材料,精密合金,半导体材料,稀有金属元素,人工晶体,超纯物质,稀有气体等新型材料,不仅“两弹”本身和许多零部件以及配套设备过不了关,而且军工、民用的大量电子元器件,精密仪器仪表等科研项目也过不了关。为此,聂荣臻指出:一家人过日子,少不得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叫开门七件事。依我看,新型原材料、精密仪器仪表、电子元件、精密机械、特殊设备、测试技术、计量基准,就是办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因此,明确指示:“力争经过两年或三年的努力,做到过技术关,基本满足试制国防尖端的需要。国家科委要以这些项目为重点,抓深抓透。”[23]

在聂荣臻的领导和支持下,国防科技“开门七件事”,经过有关单位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战,件件得到了落实,清除了障碍,基本上满足了导弹、 *** 研究和军工、民用部门的需要,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飞跃创造了必要条件。到1965年7月,我国试制成功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12800多项,品种上可以满足导弹、 *** 、航空、舰艇、无线电方面科研和生产需要的百分之十以上。许多过去靠进口的新型材料,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了。在合金钢方面,列入国家标准的二百多个品种已经大多能够生产,稀有金属的研究生产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经过攻关,初步建立了立足我国资源条件和有用条件的合金钢系列。在仪器仪表方面,经过有关单位的积极努力、艰苦奋战,从而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基本满足了导弹、 *** 研究和军工、民用部门的需要。

组织国防科技的全国大协作,集体攻关。发展我国国防科学技术,增强我军实力,尤其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组织全国大协作,集中力量攻关。聂荣臻十分重视贯彻全国一盘棋,尽心进行协作的方针,他多次告诫我们:“在突破尖端方面,集中力量是非常必要的,仅是游击队是不行的,必须组织主力兵团,形成拳头…才能解决战略任务。由于我国当前技术力量和各种条件有限……能集中全国力量来搞,不能各搞各的,不能分散力量,不能互不服气。一个研究机构、生产部门、教育部(指高等技术院校)和使用单位必须紧密结合,拧成一股劲,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本账,要搞共产主义协作,互相帮助,而不是搞资本主义的争名垄断和相互封锁、竞争。这样,新产品、尖端的东西才能搞出来,国防科学技术才能高速发展。”[24]国防科技中的导弹、核武器、飞机、舰艇等都是十分尖端而广泛的技术领域,绝非哪一个部门所能包括得了的,事实上也没有这种必要。如研制核潜艇涉及27个省市和上千个科研、生产单位。这方面的技术和问题,应由有关部门去攻关和解决。在这里,研究院和军工部门根据研制、生产武器装备的需要,可以通过主管部门向有关部门提出配套要求,由各配套部门去组织攻关和生产,届时他们保质、保量地提供配套产品。这样,整个工作在集中统一领导下同步进行,既能保证项目上不重复,不漏项,质量上符合要求,也能避免进度上参差不齐,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利。

在全国范围内,把重大的、关键的科学技术工作,进行全面安排;把中央和地方的力量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具有全国意义的重要任务。这样有利于形成整体互补的优势。为此,在科研方面他提出了科研攻关的五个方面军的思想,即国防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他们是我国科研主力兵团中的五个方面军,这五个方面军必须大力协同,互相支援。为突破以“两弹”为代表的尖端武器关,他要求地方有关科研部门对国防科研部门予以大力协助,特别是要求二机部和七机部给予对口协作。他指出,突破尖端武器研制的难关,重要的是动员全国的科技力量,开展全国性的科技大协作,他把这种作法比喻为军事上的多兵种协同作战。不管是担任“主攻”任务,还是承担“协同”任务,都是为了共同实现国家的统一目标。这有利于各方面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这种集中领导,主力攻关和大力协同的做法,符合现代专业化、大协作的管理原则,非常适合于对国防大型科技、生产工程的组织管理

大庆油田勘探体制机制和管理调研报告

2011年9月,“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赴大庆油田进行调研,经与油田领导、专家和职工座谈与讨论、实地考察与参观,对大庆油田的发展和改革及对国家的贡献、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科技创新等方面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撰写了调研报告。

大庆油田主 *** 于松辽平原东北部、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包括大庆长垣、长垣外围等油田。大庆油田的开发历程,大致分为7个阶段。即:

开发初期(1960~1963年);

快速上升阶段(1964~1975年);

之一个十年稳产阶段(1976~1985年);

第二个十年稳产阶段(1986~1995年);

持续稳产阶段(1996~2002年);

持续有效发展阶段(2003~2008年);

高产稳产阶段(2009年以后)。

当前实现高产持续稳产目标,面临着资源接替、技术瓶颈、投资回报三大挑战,矛盾多,困难大。为此,大庆油田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突出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观念更新为先导,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典型示范为引导,对油田勘探开发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这个战略,对新时期油田勘探发展提出了永续辉煌的奋斗目标。要求集中发展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确保原油持续高产稳产,并以原油稳产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其战略布局是巩固松辽,加快新区,稳油增气,发展海外。

一、大庆油田勘探系统体系框架

大庆油田是探采结合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这个集团中,地质找矿和探矿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决定油田的兴旺与发展,而且决定油田的规模与速度。可以说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关键是能否提供可供动用的油气资源。其勘探系统体系框架如下:

地质找矿新机制实施情况调查研究

从这个体系框架可以看出:①大庆油田的勘探系统不只是勘探部,还包括油藏评价部,都是大庆油田直属的职能部门,共同承担油田勘探的管理、协调、监管和考核,并且相互制约;②在勘探部下边,不只是承担工程手段生产的勘探分公司,还包括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二者通过合同关系相互配合,把生产和科研结合起来;③在油藏评价部下边,不只是承担油气生产的采油厂,也包括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彼此也是相互配合,通过合同把生产和科研结合起来;④在勘探公司和采油厂之间真正是探采结合,而支撑它们结合的还有许多专业技术服务公司,这些公司都是企业化运营。在这个体系中,探采结合的关键连接点是两大方面:

1.油田生产过程连接

所谓生产过程是指油田生产能力形成的过程,主要包括四大阶段。之一阶段是找矿、探矿,形成可供开发利用的油气资源。这个资源对资源性企业来说特别重要,它是其物质基础、产品之源,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及规模和效益。第二阶段是油田建设,就是为了把油气从地下开发出来,需要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它显然是以之一阶段成果为前提的。第三阶段是油气生产,即把油气从地下转移地上,变成社会可利用的矿产品。它显然是以前两个阶段为条件的。第四阶段是油气销售,即把产出的油气卖出去或者转入深加工(产业链延伸),油气由实物形态转化为货币,完成一个大循环。这就是油气生产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四大阶段)所需要的生产工艺、专业人员和技术装备,都是不同的,所以它们在体制上都是分离的,但连接方式可以分系统内的和系统外的。大庆属于系统内的探采结合,无须通过市场,无须等价交换。这种连接是最紧密的、无间隙的,完全是一体化的。

2.油气成本效益连接

所谓成本效益连接,就是油气生产的四大阶段,都是通过各自的成本连接在一起,形成总成本。而油气销售收入减去总成本,就是油气生产的总体效益或称“毛利润”。毛利润不在四大阶段分配,但确实是四大阶段共同创造的。油气产品的总成本等于矿区权益+勘探成本+开采成本+生产操作成本+期间费用(包括销售成本)。其矿区权益是指矿业权使用、占用土地的租金等。这些成本和费用是相互独立而又可以互换的。相互独立是指在总体预算中每个阶段分摊的份额是严格限定的,不能超支;可以互换是指在不突破总成本的原则下,高成本的勘探费用同低成本的采矿成本搭配,或者相反的组合,都可以认定探明储量的经济价值。这种成本效益连接,使探矿和采矿都关心油气总成本和总体效益,构成了利益共同体。某一阶段的超支或者工作达不到要求,不仅影响自身的利益,也影响全局的利益和长远的利益。它的利益链贯穿于油气生产的全过程,而探采分离的利益链只到勘查成果出让为止;工程手段的利益链到工程阶段为止。

二、大庆新时期油田勘探发展目标

探采结合是长期持续过程,必须以发展战略为依托。

1)《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明确了大庆的三大战略任务:

原有持续稳产;

整体协调发展;

构建和谐矿区。

勘探首当其冲要担当起为油田原油持续稳产提供后备资源保障的重任。为此,提出了大庆油田永续辉煌的奋斗目标:①建设一个资源探明率更大、油田采收率更高、分阶段持续稳产,在国家能源布局中始终保持重要地位的百年油田。②《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对油气勘探业务的发展定位是,集中发展油气勘探开发业务,确保原油持续稳产,并以原油稳产带动相关业务的发展。

勘探发展战略是:

巩固松辽,加快新区,稳油增气,发展海外。

勘探总体要求是:

优质储量更多一些;

勘探进度更快一些;

总量规模更大一些;

发现成本再低一些。

勘探总体部署原则是:

立足长垣、加强深层、精细海塔、拓展三肇、准备西坡、发展海外、探索外围、研究非常规(其中的“长垣”、“海塔”、“三肇”和“西坡”等都是油田区块的名称)。

上述战略目标,虽然文字简单,但都很具体,没有空话、大话,体现了企业战略的实用性。

2)《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纲要》也指出了油田发展面临的“五大挑战”:

首先是资源接替的问题。油田每年提交的油气储量,还不能满足原油稳产、天然气上产的需要,实现储量有序接替、储采基本平衡,困难多、任务重。

大庆油田勘探已连续多年实施新探明石油可采储量年年有所增加,但开采量增加更快,储采失衡十分显著。因此,大庆油田当前面临的制约勘探发展的难题很多,必须努力破解:

剩余资源隐蔽性强、勘探发现难度大;

资源品位低、资源优选难度大;

后备领域不足、领域接替难度增大;

勘探成本不断上升,成本控制难度增大。

这些难题的攻克,也是大庆油田勘探的战略目标。

三、大庆油田勘探坚持转变发展方式

面对新的形势,为实现勘探发展目标,勘探发展方式需要实现4个转变:

1.调整勘探思路,突出储量动用(随时可以开发利用的储量),实现工作重心从“一切围着指标转”向“一切围着效益转”转变

统筹兼顾,下一步勘探目标按3个层次展开:

之一层次为评价勘探目标,指地质条件和油气成藏规律已经基本认识清楚,勘探 *** 已经基本明确,并具有一定规模可优选的经济有效可动用储量。这类地区要加快评价,尽快提交储量。

第二层次为甩开预探目标,指目前基本规律还没有认识清楚,勘探重点是以盆地评价或区带评价为主,重点是认识地质规律。甩开区要加强地质综合研究,打一口井研究一口井,把节奏控制下来。

第三层次为储备勘探领域,指对大的地质条件有一定的认识,证实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很难有效勘探开发的领域。这类地区勘探实物工作量要暂时放缓,要加强地质规律研究和工程技术攻关,寻求有效的勘探开发 *** ,为将来做准备。

2.强化项目管理,完善勘探项目经理负责制,实现管理方式从“生产技术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

项目经理负责制:强调项目经理是勘探项目的之一责任人,是勘探部署和生产运行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实行勘探项目经理负责制,明确项目经理的责、权、利,是强化勘探项目管理,提高勘探效益的重要环节。

勘探项目经理,在勘探部署决策和生产组织中,既要考虑技术的有效性,更要注重经济的可行性,实现管理方式从“生产技术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的转变。

3.坚持勘探开发一体化,缩短从储量发现到产能建设的周期,实现从“追求地质储量”向“追求商业储量”转变

按照“预探重在发现,评价重在落实,兼顾产能需要”的总体原则,预探与评价联合部署,整体优化工作量,努力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并有效缩短从预探到建成产能周期。

4.拓展勘探领域,实施综合勘探,实现经营思想从“单一油气勘探”向“以油气为主体多种资源综合勘探”转变

这个转变不仅提高大庆油田的总体效益,而且可以使国家矿产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并对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大有益处。

四、大庆油田勘探实施精细化管理

大庆油田确立的精细勘探管理的工作思路是:

勘探生产细分项目;

地质研究细分单元;

技术应用细分领域;

综合管理细分层次。

依靠勘探走精细管理之路,破解当前所面临的制约勘探发展的难题。

1.勘探生产细分项目

勘探项目是勘探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针对大庆探区资源类型丰富、分布广泛的特征,在项目管理中进一步细分勘探项目,既突出常规油气和重点领域的勘探,又兼顾非常规资源和接替领域的勘探,促进各类资源勘探的有效发展。对传统勘探项目细分5个;对新增设勘探项目细分7个。在细分勘探项目管理的基础上强调“三突出和三优化”:

(1)“三突出”

一是突出了勘探发展的接替层次,在保障常规油气勘探项目重点发展的同时,兼顾了非常规资源勘探项目和新区及海外勘探项目的综合性发展;

二是突出了重点区带和重点领域,有助于提高大庆长垣、扶余油层等重点目标的集中勘探成效;

三是突出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勘探开发整体效益。

(2)“三优化”

一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通过个人自荐、单位推荐、择优选拔的方式,配备各勘探项目人员组成;

二是优化适用技术应用,明确了不同领域的技术应用策略;

三是优化项目考核指标,由于各勘探项目在领域和资源类型上相对独立,有助于确立符合各项目特点的考核指标。

2.地质研究细分单元

在目前盆地级高分辨率层序达到4级、大比例尺工业制图达到1∶20万的基础上,努力通过“纵向再细化,横向再放大”,深化地质认识和成藏规律认识,提高对地质目标的研究刻画精度,有效克服剩余资源隐蔽性强、优选难度大的困难,优选富集区块,提高部署水平。

(1)以寻找规模有效储量为目标开展松辽盆地北部中浅层石油精细勘探研究

建立形成高分辨率等级地层格架,提高储层预测精度,寻找油气发育有利相带。

(2)开展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精细勘探研究

重点以徐家围子断陷中基性火山岩、砂砾岩为主要目标,落实规模储量,同时加强准备区盆地评价,寻找储量接替区。

(3)开展海拉尔盆地精细勘探研究

通过细分层沉积相研究和多层位成藏规律研究等方面的精细研究,实现进一步扩大储量规模,同时力争外围断陷实现突破的目标。

(4)大三江等外围盆地的勘探研究按3个层次组织

一是继续扩大方正断陷勘探成果,并加强依 舒整体评价工作,优选有利区带,力争实现新的油气发现;二是加大孙吴 嘉荫盆地评价工作,整体评价、整体认识,选凹定带;三是重新认识虎林、勃利等改造型盆地,查明盆地结构,优选有利坳陷。

(5)非常规资源勘探研究

重点推进浅层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勘探研究,并探索铀矿资源潜力,寻求资源接替。

(6)海外油气勘探战略

按照“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加快进度,力争短期内在‘走出去’上能有实质性进展”的总体要求。

3.技术应用细分领域

(1)松辽盆地中浅层石油勘探领域突出“三强化”

强化工业化制图推广,进一步优选主河道发育区;

强化预测技术应用,提高“甜点”目标识别精度;

强化增产技术应用,提高油层产量。

(2)松辽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领域突出“四加大”

加大叠前偏移技术应用,明确有利区带;

加大火山岩预测技术应用,优选火山岩体;

加大水平井技术应用,拓展勘探领域;

加大增产改造技术应用,提高产量。

(3)海拉尔、大三江等外围盆地油气勘探领域突出“五深化”

深化构造研究,明确有利区带;

深化沉积研究,明确有利相带;

深化非常规资源研究和勘探,拓展有效领域;

深化钻井新技术应用,保护油气层;

深化增产新技术应用,提高产量。

4.综合管理细分层次

(1)以实现之一效益价值为目标,不断深化勘探规划计划管理,突出规划计划是企业的之一效益

为切实发挥勘探规划计划之一效益的龙头作用,在勘探规划计划组织做法、方案内容、投资争取、方案实施等4个方面分别不断探索完善3种有效做法。

1)计划组织做法突出“三结合”:

基础研究与计划目标结合;

圈闭目标与井位部署结合;

项目实际与公司需求结合。

2)计划方案内容侧重“三重点”:

突出勘探层次接替;

加强圈闭目标准备;

侧重计划方案优化。

3)计划投资争取注重“三提前”:

投资规模提前沟通;

核心问题提前汇报;

重大事项提前申请。

4)计划方案实施强化“三及时”:

强化动态及时跟踪;

坚持定期及时总结;

规范计划及时调整。

(2)完善勘探项目管理机制,勘探项目管理突出以项目经理为核心,重点完善

项目经理聘任制;

项目经理全责制;

项目经理履职制。

抓好勘探项目全过程精细管理:

一是抓好井位部署设计,提高勘探部署成功率;

二是抓好工程技术设计,注重技术适用和配套;

三是抓好现场施工组织,保障生产高效有序运行;

四是抓好动态跟踪分析,保证方案调整及时;

五是抓好施工过程监督,保证工程高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3)完善地质研究管理,促进研究水平提高

在地质研究管理上“突出四方面”作用:

一是突出内部人员作用

二是突出专家组作用

三是突出项目长作用

四是突出专业技术组作用

在研究项目的设立上,强调充分开题论证,细化课题设计,优化研究力量配置。通过控制课题数量、整合研究内容、严格考核指标,突出研究的实用性,保证研究攻关质量。

(4)以确保合法领域有序扩展为目标,不断加强探矿权管理

加强管理,保护有效领域;

加强矿保,固化边界领域;

加强跟踪,开拓其他领域。

(5)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勘探信息化建设

以数据库为基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协同工作机制,实现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数据库建设的高度统一,从而实现勘探决策的规范化、科学化。

(6)以强化基础工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勘探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勘探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全员找油气积极性。

设立优质规模储量奖和勘探重大发现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重奖。

二是不断完善勘探管理体系,确保勘探工作规范运作。

适应勘探工作的发展需求,不断完善勘探工作管理办法和勘探技术标准,实现标准规范全覆盖工作环节。同时,强化对管理办法和标准执行情况的跟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办法和标准贯穿于每个员工的日常工作中。

2011年修订勘探技术标准40项,目前有效标准589项,标准覆盖率达96%,勘探主体工程技术标准实现了全覆盖。

五、大庆油田勘探体制机制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庆油田地质勘探体制和机制给我们提供的经验是全面的,久经考验的。只要细心领会,认真思考,给我们的启发也将是多方面的。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大庆油田的4个结合:探矿和采矿的结合;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当前和长远的结合。

1.探矿和采矿的结合,突出了利益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主要表现在消耗上,探矿和采矿各自核算自己应摊成本,而由收入减去成本的利润则是共同的。也就是说,探矿的投入和采矿的投入都是一个投资主体,形成了探矿人是在“用自己钱给自己找矿”的机制。所以它既能有效地规避风险,又能重视地质成果的可动用性。即实用性,不图虚名,不搞“轰动效应”。这是一种典型的企业机制,探矿和采矿都追求利益更大化。

探采分离不存在利益共同体,而是各自核算盈亏,但是存在利益的相关性。一方面,探矿权人只有找到市场所需要的、成本所允许的地质成果,才能 *** 出去,收回货币,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采矿权人也亟待获得适销对路、开发后能够有利可图的矿产资源。它的利益有赖于地质成果。然而,这种连接要取得效益,要求的是企业对企业,而不是事业对企业。因为事业追求的是“有为才能有位”,没有把成果能否被利用放在首位。所以探与采的关系,不在于是体制内的结合,还是体制外的衔接,而在于双方都必须是企业,也就是商业性地质工作主体是企业。

2.技术和经济的结合,突出了效益

在大庆,每一项任务的提出,都有效益的要求,而技术则是实现效益的主要手段。大庆油田勘查发展战略的四句话,充分体现了效益之一的思想,即“优质储量更多一些;勘探进度更快一些;总量规模更大一些;发现成本再低一些。”明确提出“没有效益的储量,一吨不要。”所以它的技术活动都是围绕企业效益展开的。设有“单打一”。这一点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本质。它是以自己的优质产品和良好效益为社会作贡献的。

相比大庆油田,不少地勘单位在处理技术和经济的关系上,却缺少这样明确的指导细想。他们把找矿放在之一位无可非议,但必须有成本观念,必须有适销对路的观念,这就是效益。否则,即使找到了矿,但由于成本过高,市场也无人接受。或者由于可能促成重复建设,项目无法得到批准。这两种情况,都要造成本单位资金链的断裂,难以为继。有人说,可以把 *** 不出去的矿业权作为“国家储量”,这显然是一厢情愿。因为真正的国家储备,是要由财政出钱购买的,每年都要支付利息。它也是一种需求,不是为地质找矿“捡漏”。

3.生产和科研的结合,突出了实用性

大庆的生产和科研结合,都是围绕油气勘查开发的实际需要而展开的,一方面这种结合贯穿于油气生产能力形成的全过程;另一方面又表现在探矿、采矿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比如他们有一个“勘查开发研究院”,直接向钻井、采油厂等生产单位派技术人员,现场研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在油气勘探领域,不仅研究地质方面的问题,也研究钻井技术方面的问题。哪里有生产,哪里就有研究,突出了应用性。这种生产和科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具有调查研究性质的地质工作是非常需要的,具有普遍意义。

对广大地勘单位来说,生产和科研的结合也早已实行了,但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宽,涉及的深度也不够,特别是在勘查投资和勘查技术劳务分离的情况下,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往往受到体制的约束,缺乏动力。在大庆,在探明储量投入开发之前,中间还有一个“油藏评价部”加以制约。这个评价集中体现了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对各种探矿工程及其形成的地质成果,它是如影随形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攻关。这种结合,对许多地勘单位还难以做到,比如当前整体地质项目承包,形成投资是一方,技术劳务是一方。在技术和劳务之间、生产和科研之间,缺少有效的约束。这对保证地质成果质量不利。

4.当前和长远的结合,突出了战略性

地质找矿是个长周期的生产过程,在微观层次必须有一个战略指导。大庆油田的勘探,这种战略安排特别突出。从长时期看,每年的地质项目,既有可以立即提交可开采储量的项目,也有刚刚开展预查评价的项目;既有追求地质储量的项目,也有追求商业储量的项目。形成稳定的均衡产出的态势,保证了持续稳产高产。从长远看,他们以“百年大庆”为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一旦实现,是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设想,大庆从20世纪60年代建设到现在,所有的基础设施相当齐备,所有的投入也陆续收回。面对这样的条件,每延长使用一年,都会产生可观的效益。所以大庆的长远谋算,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更大的贡献。对自己也是最实惠的。

与大庆油田相比,许多地勘单位恰恰缺乏这种安排,这对从事矿业权的生产经营是极为不利的。矿业权的产出很不均匀,投入也不均匀。如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急功近利,是无法掌控自己生存条件的。所以把当前和长远结合起来,制定并执行自己的发展战略,是大多数地勘单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事。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3-02-05 上午 02:20:14

     “八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选择的范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需要解决的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基础性的科技问题;重大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及国产化问题;对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科学技术问题及国

  • avatar
    访客 2023-02-05 上午 09:52:37

    乏动力。在大庆,在探明储量投入开发之前,中间还有一个“油藏评价部”加以制约。这个评价集中体现了生产和科研的结合,对各种探矿工程及其形成的地质成果,它是如影随形地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研究攻关。这种结合,对许多地勘单位还难以做到,比如当前整体地质项目承包,形成投资是一方,技术劳务是一方。在技术和

发表评论